湖南之窗讯(李建秋)在新闻写作的领域里,每一位从业者都在不断摸索着适合自己的方法,以求能高效优质地创作出佳作。我也不例外,在无数次采访与写作的循环中,逐渐领悟到一个看似奇特却行之有效的写作方式。
每次结束采访,满怀素材回到办公室,坐在桌前的那一刻,脑海却常常如白纸般空白。当翻开采访本,看着那些密密麻麻记录的速写文字,一种无形的压力便会袭来。内心总有个声音在说,得先精心构思好框架,细细打磨逻辑,谨慎选择用词,仿佛只有做到这些,才配真正开启写作的旅程。“要写的稿子永远在脑子里”,这成了一种执念,然而,它却也时常带来创作的束缚。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颇为绝妙的方法——乱写一些用词。这个“乱写”并非毫无章法地胡编乱造,而是在面对素材时,先放下对完美的苛求,让思绪不受限地流淌于笔尖。记得有一位同行朋友曾满脸疑惑地问我:“李老师,你的稿子写得又快又好,那妙笔生花的写作技巧究竟在哪里呢?”我笑了笑,将这个“乱写”的方法分享给了他。
以一次对社区志愿者的采访为例。当时采访结束回到办公室,面对杂乱的采访记录,我没有像往常一样陷入对框架和逻辑的苦思冥想。深吸一口气后,我开始“乱写”。从脑海中第一个闪过的画面,志愿者在社区花园里清理杂物的场景写起,不去管语句是否通顺,结构是否合理,只是专注地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股脑地写在纸上。
写着写着,那些在采访过程中被忽略的细节逐渐清晰起来。比如一位志愿者在搬重物时额头上滚落的汗珠,阳光照在上面折射出的光芒;又比如一位老奶奶志愿者讲述自己参与志愿活动初衷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这些细节如同一颗颗珍珠,在“乱写”的过程中被一一捡起。
随着文字不断在纸上蔓延,文章的雏形渐渐浮现。这时,我才开始回过头来,审视自己写下的内容,梳理框架,调整逻辑。我发现,之前以为杂乱无章的“乱写”,其实蕴含着内在的情感脉络。以志愿者的行动为线索,将他们的付出、坚持以及背后的温暖故事串联起来,一篇逻辑清晰的通讯稿便有了骨架。
接着,便是对用词的雕琢。我会将那些过于口语化或平淡的词汇替换成更精准、生动的表述,让文章更具感染力。比如将“干得很认真”改为“全神贯注地投入,每一个动作都带着专注与执着”。经过这样的修改,原本粗糙的文字逐渐焕发出光彩。
通过这种先“乱写”的方式,我打破了一开始写作时的心理障碍。不再因追求完美而迟迟不敢动笔,让创作的灵感如泉水般涌出。在后续整理和完善的过程中,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将素材雕琢成一篇优质的稿子。
这个方法,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写作并非一蹴而就的完美呈现,而是一个逐步探索、发现和完善的过程。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先迈出脚步,哪怕方向不明,在不断的尝试中,也能渐渐找到那束照亮前行道路的光。无论是对于初涉写作的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手,都不妨尝试一下这种“乱写”的方法,也许,它会为你的写作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引领你从对写作的迷茫走向妙笔生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