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英雄儿女在太行
——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随记
陈忠红 文孝男
初秋的太行,格外清爽,狮脑山区在蓝天白云映衬下,一派祥和景象。
2025年8月12日,湘潭市委党史联络组与市委党史研究室一行六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来到山西阳泉百团大战战场遗址,缅怀先烈,感怀胜利,寻访在这场伟大战役中湘潭英雄儿女的英勇故事。
狮脑山顶峰,百团大战纪念碑如一把锋利的刺刀直插云霄。
在百团大战纪念碑前,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英烈三鞠躬,清风带着我们的敬意荡漾在纪念碑周遭。百团大战纪念碑耸立于狮脑山主峰上,主碑形如刺刀直指苍穹,碑上镌刻“参加百团大战的烈士们永垂不朽”鎏金大字格外醒目。
走进百团大战纪念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八路军抗击日寇的群雕,那陷敌于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英雄气概,让人仿佛听到了来自当年战斗的呐喊声和厮杀声。随着讲解员的介绍,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处处还原的场景、一幕幕再现的影像,全景式地再现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
百团大战纪念馆“百团大战 光耀千秋”群雕。
阳泉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边走边介绍:百团大战是全面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书写了辉煌一页。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音频回响在我们耳边:“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红领巾宣传员用稚嫩的声音告诉来访者:百团大战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和人民群众所展示的敢于亮剑、不怕牺牲、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英雄壮举正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诠释和集中体现,也是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每当看到有图片或文字介绍参加百团大战的湘潭籍的先辈时,我们一行兴致浓郁,看得很细、问得很详,驻足的时间也很长。纪念馆展陈中介绍的湘潭籍先辈有毛泽东、彭德怀、左权(醴陵人,原属湘潭)、陈赓、彭绍辉、刘鹏等,还有一位虽然没有参加百团大战,其英名在太行山域广为流传,她就是女英烈黄君珏。每每听完他们那些运筹帷幄、英勇善战的故事,英烈们悲壮牺牲的经过,太行人民永怀英雄的深情,我们多次噙泪,几度哽咽。
欢呼再战几回合
有一份电报记录了毛泽东主席得知百团大战胜利消息时振奋的心情:“朱、彭、左: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像这样的战斗是否还可组织一两次?”从电文中不难感受到毛泽东主席对百团大战取得胜利的高兴之情,对参战部队英勇无畏的嘉奖之意,对今后打击侵略者的厚望之冀。
民众为百团大战胜利归来的英雄戴光荣花。(来源:新华社)
新收麦穗敬彭总
在一帧八路军领导集体照片前,讲解员讲了一段陈列内容之外的情节。几十年一贯,太行人民尤其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砖壁村周边群众在每年秋收后,都会自发带着新麦穗到彭总旧居向彭总致敬。太行人民就是用这种朴素的方式表达对人民英雄的崇敬。彭总在百团大战期间,经常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坚持在一线指挥,那张被战地记者徐肖冰抓拍于1940年山西省武乡县关家垴前线炮团哨所(距敌只有五百米)观察敌情的照片就是最好的佐证。
1940年,彭德怀在“百团大战”时,于山西省武乡县关家垴前线炮团哨所(距敌只有五百米)观察敌情,指挥战役。(来源:新华社)
为破袭战叫好
在那张正太铁路破袭战作战示意图旁,我们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同一时间、无数地点、两发信号弹腾空而起。正太铁路沿线各路指战员迅速响应,向日军据点、车站、桥梁、碉堡发起攻击。20万军民携手作战,铁路全线很快瘫痪。一时间,一处处日军据点遭打、一个个敌堡被炸、一座座桥梁被毁,一条条铁轨、一根根枕木神速般地被拆除并转移到了根据地。当各部队捷报相继传到八路军总部,彭德怀问:“正太铁路怎么样?”左权答:“没铁,也没路了!”彭德怀随即喊道:“好!”这一声“好”,正是为1940年8月20日晚的正太路破袭战而呼。
百团大战纪念馆内展示的军民掀翻铁轨的场景。(总台央视记者范凯、裴大伟拍摄)
为战役定名称
一张泛黄的《新华日报》记录了战役名称的由来。1940年8月22日,彭德怀和左权在山西武乡县砖壁村八路军前方总部作战室,听到正太线等地参战部队有105个团的报告时,左权兴奋地说:“好!这是百团大战。”彭德怀补充说:“不管是一百零几个团,就叫‘百团大战’好了。”8月23日,《新华日报》刊发的八路军总部《华北交通总攻击战捷报》中,第一次公开使用了“百团大战”的名称。
水窑山中创军工
水窑山犹如一座三维立体的太极,从外观之山势险峻,深入其内却有如迷宫。八路军最大规模的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就是建在水窑山,它是我军军工生产由作坊式生产向规模化生产提升的标志性工程,三位湘潭籍将帅为此作出了杰出贡献。1940年4月6日,彭德怀作为八路军副总指挥到黄崖洞兵工厂检查工作时,提出了五个方面36条具体要求,为兵工厂的建设、生产、管理明确了方向。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多次到黄崖洞山区现地勘查,最长的一次达七天七夜,用脚步全方位丈量了黄崖洞的每一座山头,每一处坡地,每一个隘口,为兵工厂规划选址、场地布点、防御施工以及御敌兵力部署提出了详细的方案。八路军军工部副部长刘鹏负责组织兵工厂的具体建设和生产,1939年3月选址到年底搬入投产,仅9个月就建成具有四所一厂、20余个车间、40多台机械设备、1400余军工的正规工厂。工厂以生产手榴弹、地雷、五五步枪、八一式马步枪、掷弹筒、五〇炮为主,年产可装备16个团的弹药,成为八路军敌后抗战的弹药武库。1941年11月,日军3000余兵力突袭兵工厂,八路军按照副参谋长左权的部署,凭险死守八天八夜,以伤亡40余人的代价歼敌千余,此次战斗被中央军委誉为模范战斗。
黄崖洞兵工厂(物资仓库)。(来源:新华社)
三八六旅战神勇
望着在弥漫的硝烟中与战友们合影的陈赓,他身穿缴获的日军大衣,和普通八路军战士没有两样,不同的是透过鼻梁上那副圆框眼镜,他的眼神深藏智慧、无比坚毅。作为129师386旅旅长,他在率部参与和指挥百团大战中,战前习惯缜密分析战场态势和敌我双方兵力对比,认为以持久战的雄辩思维,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佳,避免阵地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虽然没有被上级采纳,他仍然坚决执行了上级的命令,直接参加和指挥太行山战役、神头岭战役等。由于386旅灵活机动、神出鬼没、作战神勇,成为日军最害怕的八路军部队之一,以至日军一度公开提出“专打386旅”的口号。
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攻进榆社城,与日军展开了激烈战斗。图为攻占榆社城后,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陈赓(带照相机者)、参谋长周希汉(前面穿大衣者)与战士们合影。
独臂将军显神威
在多幅照片中都有一位上衣左袖管空荡荡的指挥员,他就是彭绍辉。因为在1933年反“围剿”战斗中失去了左臂,所以在众多的图片资料中,他的辨识度较高。时任129师独立第二旅旅长的他,1940年8月20日,指挥全旅捣毁阳方口据点,占领火车站,全歼守军,生俘日军4人、伪军10余人,缴获机枪2挺,步枪20余支,电话机4部,切断同蒲路及宁武、朔县间日伪军联系;9月,他率领第二旅一部掩护群众1000余人,分段破袭朔县至怀仁间的铁路和公路各15公里,击毁火车1列,攻占日军据点多处,破坏井坪镇至咸远堡公路和电话线各50余公里,歼灭日伪军3500余人。
彭绍辉抗战时期军装照(来源:湖南军号)
辽县改名纪忠烈
纪念馆收藏的左权将军11封家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国家民族的挚爱,对黎民百姓的关爱,对妻子女儿的真爱,看后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左权牺牲时仅有两岁的女儿左太北,长大成人后看到这11封家书时,常跟人说:“原来我也是有父爱的人。”1942年5月,侵华日军发动代号为“铁壁合围”的大规模扫荡,集结3万余兵力围攻八路军太行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负责指挥769团及警卫部队在辽县麻田十字岭阻击日军,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等机关撤离,战斗持续至5月25日,他们成功完成掩护任务。左权坚持留守到最后一轮突围,这时日军对我方突围阵地集中轰炸,在组织战友们躲避时,左权被日军炮弹弹片击中头部,壮烈牺牲。牺牲时他没有一句遗言,却把为民族独立、为人民解放的初心誓言永远铭刻在了太行山上。战斗中战友们将其遗体暂藏于灌木丛中,战斗结束后进行简单安葬,随后被日军“益子挺进队”挖掘出遗体拍照刊登报纸,这件事引发八路军强烈愤慨。27日夜,总部和北方局突围人员在小南山村集结,彭德怀说道:“同志们,让我们擦干眼泪,咬紧牙关,为参谋长报仇、为牺牲的战友报仇。”当年腊月,我军情报系统得知,春节时“益子挺进队”有一个小队要在祁县参加庆功会,彭总亲自指定总部特务团团长欧致富精心挑选31名指战员组成暗杀队,由参谋刘满河负责,在大年三十晚上化装进入大德兴饭庄,有的装成朋友异地重逢,有的装成商人洽谈生意,分别贴近“益子挺进队”队员,当晚十点,以刘满河摔酒杯为号,暗杀队队员们亮出匕首,同时动手,将喝得酩酊大醉的日军挺进队队员快刀斩首,不到一袋烟的工夫,日军“益子挺进队”的特务被全歼。1942年9月,辽县民众自发请愿,由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辽县正式改名为左权县,永志纪念这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勇献身的民族英雄。
左权将军写的家书
晋剧歌颂巾帼红
“枪杆子”“笔杆子”是我党的两个法宝,抗日战争时期同样发挥了制胜的作用,在介绍文化抗战的部分,我们听到了黄君珏的故事。当时她担任《新华日报》(华北版)总会计兼经理部秘书主任,1939年赴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为宣传抗战做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战地黄花”“太行女杰”。1942年5月,日军发动“五月大扫荡”,黄君珏等三位女战士被日本鬼子围困在太行山庄子岭山洞里,黄君珏手枪里预留了三发光荣弹,但她提出子弹还是要消灭敌人,同时也坚决不当俘虏,说完后便提着枪冲出洞口击毙两名日军后,纵身跳下百米悬崖壮烈牺牲。她将30岁朝气蓬勃的鲜血洒在了太行山,她把30岁的青春年华融进了祖国山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黄花分外香,英雄的生命为她添芬芳,后人编排了一幕以她为原型的晋剧《战地黄花》歌颂巾帼英雄。
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新华日报》(华北版)职工黄君珏烈士资料照片。
走出纪念馆,大家意犹未尽,言谈由缅怀先烈转向传承抗战精神,纷纷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要认真领会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7月7日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时强调的“百团大战的历史壮举,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展现了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把讲好湘潭英雄儿女在太行抗战的故事作为一项重点任务,系统收集资料,精选精编故事,广泛开展宣传,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湘潭代代相传。